<
在春天放弃
>
上一篇

极客APP-每日一课笔记-如何设计低耦合易复用的软件架构
下一篇

Linux中的Committed_AS与CommitLimit

https://jc-1258611203.cos.ap-beijing.myqcloud.com/audio/music/%E9%87%91%E7%8E%9F%E5%B2%90%20-%20%E5%A7%97%E5%A7%97.mp3

精简是一种自然规律吗

春天来了,我先放弃几件事情

放弃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存在感

前一段时间打开自己的朋友圈相册,用了不到十分钟,从最近一直看到了2013年7月发的第一条

我发的信息并不算多,最多的是2017和2018年,分别也只有22条而已

但有意思的是,我对2016年开始的朋友圈似乎没什么记忆点,反而是之前更久的信息,仍能在脑海中像电影经典情节一样真切地回放:在哪一天偶遇了有意思的咖啡店、为什么会看一部童年的动画片、躺在草坪上看天是哪一种蓝

2016年,我参加了工作

好像在这之后的每一个照片、每一个生活段子都想要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,如果不是,就不应该被列入表达的行列。尽管大多数时,我没有刻意这样去做。

但仍然讨厌因为社交、圈子、以及其它任何与自我表达无关的属性赋予朋友圈的这种感觉:表达已经变成了功利性的讨好而已。

过去的朋友们看见了吗?

内心隐约想联系的人点赞了吗?

领导让发的,其他人都照办了吗?

后来关掉了发现页的朋友圈提醒功能,也没有因为任何与自我表达无关的原因去发朋友圈。我发现一下轻松多了,信息的获取通过垂直渠道反而更加高效,想了解谁的近况就单独去看看聊聊。大概是某些快乐来的过于廉价,社交媒体的饥渴与欢嚣、太容易溺水的信息流,反而在吞噬着生活本来的幸福感

说自己想说的,别被任何人绑架

放弃感动他人

我应该算是个“利他主义”者,或者归于讨好型人格也有那么一定道理

最早在中学时代,政治老师搞了一个投票,选一个大家都愿意与TA成为朋友的人,我当选;本科时代,每个班级增选一名班委–心理委员,负责同学心理状态观察、组织大家参加心理健康活动,我当选;最搞笑的是研究生时,电信专业选负责人,我都不在候选名单里,最后竟然也被选上了

真实、坦诚、主动给予,都是很好的品质,但我们这类人有一个弱点,就是笃信自我付出一定会感动别人,尤其是在亲密关系里,我们输给“渣男”的原因,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付出让我们自己变得廉价

疫情在家隔离,跟我妈妈偶尔聊起过,她能给出的唯一的建议,就是遇见了女孩,男生要多主动点再主动点

经历过或相处过的女孩不多,其中也有些是回避型依恋(依恋理论并不绝对,我在面对一些情感回应时也会有一丁点回避程度),内心缺失的那一部分安全感,需要毫无保留的追她来证明我的死心塌地。她们是非常优秀的女孩儿,结局是以我没能“感动”她们而告终,这对我也造成了一点困扰,在后来接触女孩的时候,越来越不知道心动的信号在哪里,我是不是应该再主动一点,我多做一点她就感动了吧

业余的时间会在外面上舞蹈课,也尝试去带了几次团课,那段时间经常会莫名收到一些酸奶、巧克力和代餐零食,微信上有个女孩加了我,因为有时需要微信发音乐给大家,也就没在意她。后来她有一次找到我,问我巧克力好不好吃,我才注意到这个很青春的女孩,20岁出头的样子。问我看没看见她在巧克力包装里面写的字,结果我不怎么吃,都送同事了,只能支吾着对付过去

“ 哈哈你根本就没看嘛!再也不喜欢你了!哈哈哈哈哈哈 ”,我也被她的爽朗逗笑了,课间请她吃了便餐以示歉意,洒脱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,也释然了前面问题的答案

所以恋爱不是就要男生主动或者女生主动,谁喜欢的多一点,谁就更主动呗

如果双方都没有表达或释放出明确的信号,就一定要有人来主动打破“好感僵局”,维持现状的最终结果,就是会有第三个人出现。“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人保持这种不远不近的距离,就要随时做好人家有新恋情的准备。”

从那之后,我开始时常留意界限感,想着如果真的碰见那种打死都不会给信号的女孩,就当做这已经是给了信号吧,别再唐突打扰大家的生活,不介意孤独,比让我去猜测舒服

我自己作为男生,偏向于更加主动一些,但不尝试去感动了。一段稳健的成年人之间的感情,不应该建立在信任和互相鼓励的基础上吗

放弃感动他人,会有别的女生收到花,会有别的男孩送她回家

放弃“变成更好的自己”

这个世界很有意思,不同性格的人可以创造不同的成长轨迹,我们就在不同的轨迹之间相遇相离

而我们往往流于他人模范的表象,给自己硬生生地打造一个“看起来是XX样的人”的形象,然后去完成应该做的事情,美其名曰“遇见更好的自己”

当然,这不是说放弃了自我追求,也没有否定榜样的目标作用

而是没有必要一味遵循传统,也不需要过分理会“别人是怎么生活的”,什么是更好的自己,认真经历生活后的自己,就是更好的自己,只不过无论我们如何经历,即使是按照某种标准去严格进行自我锻造之后,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罢了

关键是不再将自己与“预设的自己”进行比较,因为这种比较的维度是单一的,会发现我们几乎不可能变成了我们预设的模样,从而带来比较创伤

“未满”是一种可贵的状态,放弃变成更好的自己

如果我没有虚度大部分的时光,活成自己意向不到的样子,都很好

( But never ever give up 💪)

Top
Foot